學會這些感統(tǒng)游戲,過于焦慮的父母別輕易“對號入座”-自閉癥學?!?/strong>
感統(tǒng)失調(diào)的常見表現(xiàn):
1.前庭平衡功能失常
表現(xiàn)為好動不安,走路易跌倒,注意力不集中,上課不專心,愛做小動作,容易違反課堂紀律,容易與人沖突,調(diào)皮任性,愛挑剔,很難與其他人同樂,也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,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,還可能出現(xiàn)語言發(fā)展遲緩、語言表達困難、說話遲。
2.視覺感不良
表現(xiàn)是無法流利地閱讀,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跳讀或漏讀,多字少字。寫字偏旁部首顛倒,甚至不識字,學了就忘,不會做計算,常抄錯題抄漏題等。
3.觸覺過分敏感
表現(xiàn)為緊張孤僻不合群,害怕陌生的壞境,咬指甲愛哭,愛玩弄生殖器,過分依戀父母,容易產(chǎn)生分離焦慮,或過分緊張愛惹別人,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。
4.聽覺感不良
表現(xiàn)為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聞,丟三落四,經(jīng)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布置的作業(yè)等。
5.本體感失調(diào)
表現(xiàn)為缺乏自信,消極退縮手腳笨拙,語言表現(xiàn)能力極差。
6.動作協(xié)調(diào)不良
表現(xiàn)為平衡能力差。走路容易摔倒,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摔傷,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翻滾、汽車跳繩和排球。手工能力差、精細動作差等。
特別提示:
上面說的不少癥狀和表現(xiàn),單獨從某一條去看,大量孩子身上都有,比如孩子玩弄生殖器,也許只是他進入了性蕾期;比如孩子2歲多了還未說話,也許只是進入了語言沉默期;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,也許只是對所接觸的、所學的不感興趣;比如孩子對大人的話充耳不聞,也許只是因為孩子過于投入在自己的探索世界里,這一點,男孩子們尤其容易明顯。
所以,父母別輕易對號入座,看到一兩個癥狀后,就急慌慌地往自己孩子身上扣,給孩子貼標簽。“感統(tǒng)失調(diào)”的界定和診斷很復雜,需要專業(yè)機構的測評。
我們之所以把上述癥狀,那么多的學術詞語都列出來,是希望給大家一個全面的知識傳遞。分享這些知識,不是為了嚇唬父母,而是為了早了解、早進行有效干預。
感統(tǒng)失調(diào)的治療與干預:
兒童進行感覺統(tǒng)合訓練前,首先由專家測查孩子的感覺統(tǒng)合能力和智力發(fā)展水平,然后制訂一對一的訓練方案,通過一些特殊研制的教具,以游戲的形式對孩子進行一系列的行為和腦力強化訓練,使兒童能充分感知各種刺激,在大腦中進行感覺的統(tǒng)合,促進全方面的發(fā)展,包括提高注意力、記憶力、自我控制能力、概括推理能力等。
不管孩子是否有“感統(tǒng)失調(diào)”,都請父母不要過于焦慮。下面,特分享一些簡單實用的游戲。經(jīng)常陪孩子玩下面這些游戲,能夠有效預防或輔助治療“感統(tǒng)失調(diào)”。
新生兒(0-1個月)——撫觸(觸覺)
在孩子睡醒的時候或是換尿布的時候,媽媽可以給孩子做做按摩操,雙手搓熱,輕輕地從上至下按摩孩子的四肢、手腳、胸腹、后背,動作要輕柔。同時可以輕喚孩子的名字,告訴他你在做什么,或為他念一段上口的童謠。孩子會因此感到舒適和愉快,并且可以促進孩子的血液循環(huán)。這種按摩每天可以進行5至6次,每次3至5分鐘。如果冬季室內(nèi)溫度較低,可以給孩子蓋上一層薄被,隔著薄被進行按摩,以免孩子著涼。
2個月,親子瑜伽,讓孩子“飛”(平衡覺)
當你躺在床上或地板上時,輕柔地將孩子舉起、放下,或者摟著他的胸部或腹部,讓孩子向前“飛”,向后“飛”,或從一邊“飛”向另一邊。緩緩地放低他的頭,然后放低他的腳,讓他慢慢而輕柔地朝各個方向移動,使孩子沉浸在一種舒適的飛翔的感覺中。你可以在孩子剛會抬頭時玩與孩子一起玩這個游戲。
3個月,找找媽媽在哪里(視覺、聽覺)
用手蒙住自己的臉,然后移開,同時說:“媽媽在哪里?”“媽媽在這里。”或者,在家具或屏風后面,然后突然把頭伸出來叫孩子。也可以用絲巾蓋住孩子的頭,再掀起,同時說:“孩子在哪里?”“孩子在這里。”
4個月,重復唱“哆來咪”(聽覺)
試著反復唱2、3個音符,比如唱著“哆來咪”,如果你經(jīng)常唱,這就很容易成為他早期口語表達的一部分。
5個月,坐“電梯”(空間知覺)
讓孩子在兩個大人之間,每人握住他一只胳膊,,另一只手拖住孩子臀部,反復舉起和放下他,并說:“上”和“下”,他會從游戲中初步了解上升與下降的含義。
6個月,認物(認知、記憶)
外出散步的時候,指給孩子看他所生活在的社區(qū),并告訴孩子如何才能適應社區(qū)生活。和孩子談談他所看到的事物,如救火車、警車、公共汽車、火車、飛機、救護車、醫(yī)院、學校、百貨商店、圖書館、公園、操場等。下次,在路過這樣的場景,可以讓孩子指一指“醫(yī)院在哪里……”
7個月,拋扔游戲(授受關系、因果關系)
準備一個小球和一個空盒子或廣口瓶子,讓孩子坐在地板上,把罐頭盒放在他前邊。把小球放在他手中,并讓他把手懸于罐頭盒上方,然后讓他張開手,使小球落入盒中。當聽到小球撞擊盒時,你可口中發(fā)出“嘭”的聲音。重復若干次,孩子很快就可以自己扔球了,但需要你幫他把球撿回來。
8個月,玩具在哪里 (視覺、空間知覺)
把玩具的一部分放在衣物或毯子下,讓孩子去找。這項游戲有助于孩子理解客體永存性。
9個月,爬行游戲(大動作)
七八個月大時,孩子應該慢慢學會爬行,通過不斷努力地抬頭、仰脖子,來鍛煉前庭覺。向前爬行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,能夠提高孩子的手眼協(xié)調(diào)、視聽能力。九個月的孩子通常對這些動作很熟練了,因此,家長應鼓勵孩子多爬行,例如媽媽躺在地上,讓孩子慢慢爬上媽媽的身體;或者媽媽手腳著地彎成拱形,吸引孩子從底下爬過去。
對于一些本身不愛爬行的孩子,家長可以采取一些誘導措施,如把孩子放在小被子上,拉著他(她)的兩條腿慢慢向后拖,并在孩子面前放上色彩鮮艷或者能發(fā)出聲音的玩具,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引導他(她)抬頭、逐漸向前爬行。
10個月,紙盒游戲(大動作、精細動作、模仿、學習)
準備比較結(jié)實的、底淺、面積稍大的紙板箱一只,玩具數(shù)個。紙盒里的玩具讓孩子隨意地拿進取出,開始可能需要媽媽示范給孩子看。
當孩子把大紙盒里的玩具拿出來時,家長可逗引孩子爬進紙盒里,“這是孩子的家”,讓他坐一坐,扶著站一站。當孩子把玩具裝進大紙盒里時,你可教孩子推動大紙盒,“嘀嘀嘀,大卡車開來了,送貨來啦!”
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綜合訓練游戲,等孩子懂得玩法后,可鼓勵他單獨玩。
11個月,練習走(大動作、平衡感)
和11個月孩子玩學走路游戲時,應該在平坦的地面上進行。爸爸或媽媽一只手抓住木棍的上端,一只手抓木棍的下端,讓孩子雙手抓住棍子的中間部位,讓孩子練習邁步向前走。
12個月,爬樓梯(空間知覺、大動作)
在和12個月孩子玩爬樓梯游戲時,爸爸媽媽可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放在樓梯的第四、五層臺階上,以此引導孩子爬樓梯拿玩具。練習時,爸爸媽媽雙手扶著孩子的腋下,幫助孩子兩腳交替爬樓梯。幫助的力量可逐漸減小。此游戲能增強孩子腿步的力量,為今后獨立行走打好基礎,但應注意每次練習的時間不宜過長,10-20分鐘為宜。
1-2歲,抓泡泡(手眼協(xié)調(diào)、精細動作、大動作、平衡能力)
父母用泡泡瓶吹出泡泡,逗引孩子注意,鼓勵孩子追逐泡泡、并用手去抓泡泡。游戲可貫穿1-2歲的孩子。選擇安全的玩耍區(qū)域,以防孩子追逐時發(fā)生危險。
2-3歲,分糖果(精細動作、認知能力、分辨力)
準備孩子喜歡吃的糖果若干,與糖果大小相似的珠子或小球若干,空瓶子一個。
將糖果和珠子混在一起放在一個盤里,鼓勵孩子把糖果和珠子區(qū)分出來,將糖果(或珠子)用手挑出來放入空瓶子里。挑完后蓋上瓶蓋,搖晃瓶子。讓孩子傾聽瓶子里發(fā)出的聲音。糖果可以作為孩子的物質(zhì)獎勵,但不要吃太多哦。
3-4歲,一起投籃(大動作、肌肉力量、手眼協(xié)調(diào)、社交互動)
家長及孩子輪流投籃;家長投完后把球撿起來給孩子投??梢噪S著孩子對游戲的熟練,適當增大距離,以增加難度。游戲過程中多鼓勵和稱贊孩子的好表現(xiàn),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。
4-6歲,走平衡木(平衡能力)
讓孩子在不扶持,保持身體平衡的情況下走,走過規(guī)定尺寸的平衡木。難度可逐漸提高,比如,只走一半的距離;走完全程;雙手持物走;單手持物走。
開始時父母需要反復做示范,并跟在孩子后邊走,給予身體協(xié)助,如拉著孩子雙手或扶其雙肩;熟練后,父母站在平衡木一旁,孩子行走時拉著他/她的一只手給予扶持;最后能夠達到,只在需要時給予扶持。